科學的睡眠方式、充足的睡眠時間,有利于大眾保持身心健康,提高生活品質。無論年齡、性別和從事的職業,睡眠與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。但相關數據顯示,我國47.55%的居民每天實際睡眠時長不足8個小時,超3億國人存在睡眠障礙,成年人失眠發生率高達38.2%。
什么是健康睡眠?如何判斷自身是否患有睡眠障礙?治療失眠的保健品靠譜嗎?近日,記者采訪了市民、醫院、相關專家等群體,為群眾解答有關睡眠的疑問。
今天你睡得好嗎
據不完全統計,近年來,寧夏睡眠障礙發生率呈現逐年上漲趨勢,且失眠群體的年齡層次逐漸前移。連日來,記者采訪銀川市多位不同職業的市民發現,“睡不好”已成為很多人的日常困擾。年輕人成了晚上不睡覺、白天醒不來的熬夜“主力軍”,甚至中小學生中也頻繁出現入睡困難、睡眠質量差等問題。
一位經常加班的年輕上班族無奈表示,自己的入睡時間長期定格在凌晨1點左右。“白天被工作占據,只有晚上的時間屬于自己,所以總想著再玩一會兒手機,不知不覺就睡晚了。第二天早起覺得‘痛不欲生’,周而復始,睡不好成了常態。”
受工作因素影響,一位從事新媒體運營的年輕女士告訴記者,工作性質讓她經常在22時還坐在電腦前,等到入睡時,已經到了凌晨2時。缺少的睡眠時間雖然會在白天補回來,但總覺得精神不濟。“感覺自己的生活作息已經被打亂了,睡得亂七八糟,每天都很疲憊。有時候即使晚上不工作也睡不著。”
李星冉是銀川市一中學八年級的學生,父母望子成龍,為她安排了很多課余興趣班。每周都在連軸轉,精神高度緊繃,她也遭遇了失眠困擾。“每當夜深人靜躺在床上,明明身體很累,但是一閉眼就看見琴譜在眼前飄,羽毛球在天上飛,很難入睡。”李星冉說。
“當老師的壓力不比學生小,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。我的失眠癥就是在第一次帶初三班的時候開始的。2023年9月,開學沒多久,壓力就撲面而來,失眠也隨之而來。那時候,我擔心自己帶不好這個班,怕辜負了學校和家長的期望。”從事教師行業8年的葉可青告訴記者,學生的需求越來越多元化,老師對自我的要求也變得越來越高,無形中給自己增加了壓力,出現了失眠癥狀。雖然班級的整體表現還算滿意,但葉可青總是放心不下,失眠時好時壞。
記者了解到,一些中年人,因職業帶來的情緒波動、家庭責任、工作與家庭的平衡等問題常常會引起失眠。銀川市社區工作者李永花晚上經常會陷入與睡眠斗爭的焦灼情緒。深夜大腦自動生成工作待辦清單,白天的工作場景化為夜間反復閃回的“記憶碎片”,再疊加母親角色的責任,讓她日均睡眠不足5小時。
38歲的張磊是一位物業管理人員,他也飽受失眠困擾。作為物業團隊的領頭人,從公共設施的維護到業主需求的及時解決,每一項工作都牽動著他的心弦。白天,他奔波于處理各種突發狀況,協調維修人員,解決業主糾紛,往往忙到夜幕降臨才得空喘口氣。然而,夜深人靜的時候,他的思緒卻難以平復。第二天的工作計劃、即將進行的項目改造、業主們對服務質量的期待……這些問題像走馬燈一般在他的腦海中盤旋,讓他難以入眠。加之偶爾接到的緊急電話,更是讓他精神緊繃,作息也不太規律。長期下來,使得張磊的失眠問題日益嚴重。
按時入睡、一覺睡到天亮,這本是生活中最基本的需求,如今卻成了許多人的奢望。“如何才能睡個好覺?”許多受訪群眾紛紛發出疑問。
如何尋回“丟失的睡眠”
“現代社會,睡眠逐漸變成一件需要刻意練習的事情。”寧夏寧安醫院睡眠醫學中心主任李賡感慨,以往,人們能自然而然地酣然入睡,如今卻不得不重新“學習”入睡之道。而找回“丟失的睡眠”,主要在于轉變對睡眠這件事的固有認知。
李賡說,當前公眾對睡眠問題的重視程度亟待提升,“人的一生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眠中度過,睡好覺至關重要。許多人雖知曉睡眠不佳會致使精神萎靡,卻未洞悉其背后潛藏的深遠危害。醫學研究表明,長期失眠人群患抑郁癥的概率可達普通人群的10倍以上。”
究竟為何睡眠障礙頻發?李賡認為,科技變革引發的生活方式、生活節奏的改變,在一定程度上對睡眠健康造成了沖擊。
“很多因素都會影響人的正常睡眠,比如手機。”李賡解釋,“如今,多數人睡前習慣刷會兒手機,刷抖音、微博,看似輕松愜意,實則屏幕藍光與海量網絡信息不斷刺激大腦,褪黑素分泌隨之減少,入睡變得艱難。”與此同時,現代飲食選擇的日益豐富與便捷,也為睡眠設置了障礙。白天飲用咖啡、濃茶等提神飲品,甚至22時后還點夜宵外賣,致使身體與精神處于興奮狀態,入睡困難重重。
而社會中日益增多的焦慮、抑郁等情緒問題,也給日常睡眠增加了難度。高中生、白領等群體競爭壓力大,白天忙于學習、工作,擠占休息時間,大腦皮層長時間處于警覺狀態,到睡前仍無法松弛,進而引發失眠等睡眠障礙。睡不好導致的身體疲乏又會反作用于情緒,形成惡性循環。
隨著受睡眠問題困擾的人群增多,醫學領域對睡眠障礙的探索也持續深入,睡眠問題的分類愈發精細。依據世衛組織《國際疾病分類》劃分,睡眠障礙多達11種。除常見的失眠外,嗜睡、睡眠節律失調、睡眠相關的呼吸問題等都屬于睡眠障礙。
“不同群體面臨的睡眠問題各異,受個人體質、年齡、生活環境及日常習慣等諸多因素綜合影響。”李賡舉例說,例如學生群體常常因學業繁重而面臨睡眠不足;上班族容易受工作環境影響產生焦慮,加之熬夜加班,可能出現睡眠晝夜節律失調,即晚上睡不著、白天再補覺,因此晝夜節律失調是年輕群體常見的睡眠障礙類型。
記者走訪發現,不少人對節律失調存在誤解。一位自由職業者表示:“我每天都能睡夠8個小時,雖然晚上睡得晚,但白天斷斷續續小睡,時長夠了,也不影響健康。”
實則不然,人體內部遵循著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古老節律,晝夜顛倒的睡眠習慣會擾亂生物鐘,波及免疫、內分泌等系統的正常運行,而且白天碎片化睡眠多處于思睡期與淺睡期,難以進入優質深睡期,看似時長達標,實則效果欠佳。
在各群體中,老年人的睡眠障礙類型更為復雜。隨著身體機能衰退,褪黑素分泌減少,失眠問題顯著。此外,睡眠暫停、打呼嚕等情況也時有發生。部分老年人觀念守舊,不將睡眠障礙視為需科學治療的疾病,令接診醫生頗為無奈。
“我接診過一些老年患者,失眠嚴重卻不重視醫生的治療建議,一味依賴助眠藥物,結果失眠未愈,還染上藥物依賴。”李賡說,睡眠障礙對健康危害長遠,長期失眠可致記憶力減退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執行力下降,還會引發機體代謝紊亂,誘發高血糖、高血脂等慢性病,老年人更易罹患老年癡呆等退行性疾病。
“對待睡眠,應基于科學認知,既不過度忽視,也不過度緊張。”李賡補充道,“有人一兩天睡不好就焦慮,擔心患睡眠障礙,實則不然。睡眠環境改變、經歷重大事件等,都可能暫時影響睡眠質量,此時放松心態、自我調適即可。”
那么,如何科學判斷自身是否存在睡眠障礙?李賡表示,夜間睡眠時間在7小時左右屬正常,23時前入睡不算熬夜。若每周出現3天以上睡不著、睡不深等問題,持續一月且經積極自我調節無果,便屬于睡眠障礙,應盡早就醫。
睡眠消費是否暗藏“隱秘陷阱”
在當今社會,隨著公眾睡眠問題日益頻發,睡眠產品市場如雨后春筍般蓬勃興起。打開各大購物平臺,形形色色的助眠產品琳瑯滿目,“睡眠小藍罐”“晚安片”“安神噴霧”“睡眠軟糖”等不一而足,令人眼花繚亂,且多數產品銷量頗為可觀。記者在某購物平臺上留意到,一款名為“晚安閃釋片”的助眠產品,月購買人數竟高達3萬以上。
受訪者張磊告訴記者,為緩解失眠困擾,經朋友推薦,他花費380元購買了一款睡眠軟糖。商家在廣告中宣稱產品不含褪黑素、對人體無害。“吃了之后確實很快就有了睡意,可到第二天,整個人還是昏昏沉沉,精神萎靡不振。”張磊無奈地說,如今緩解失眠的產品五花八門,消費者在選擇時常常一頭霧水,難以辨別真偽和優劣,更不清楚是否存在副作用。在失眠的焦慮煎熬下,消費者花高價買來收效甚微的產品,這無疑讓他們本就沉重的心理負擔愈發雪上加霜。
這些充斥市場的助眠產品究竟功效幾何?李賡說,市面上售賣的睡眠產品充其量只能起到輔助作用,絕不能替代專業藥物治療,更無法取代醫生的精準診斷與專業評估。不僅如此,消費者在購買任何助眠產品前,務必先對自身睡眠障礙的成因進行科學判斷。
“就拿褪黑素類產品來說,其主要功能是為人體補充褪黑素,對于部分因年齡增長、生理機能衰退,致使褪黑素分泌不足的老年人而言,或許能發揮一定作用。但絕大多數年輕人失眠并非源于褪黑素缺乏,更多是由不良生活習慣或情緒問題誘發睡眠障礙,對他們而言,使用這類產品是治標不治本。”李賡解釋。
“還有一種常見且危險的‘藥物陷阱’,那就是‘安定’藥物的濫用。”李賡進一步補充,“安定”屬于常用的苯二氮類安眠藥物,對治療失眠、改善睡眠質量確有療效。然而,不少患者不愿改變不良生活習慣,單純依靠“安定”解決睡眠難題,久而久之形成藥物依賴。如此一來,睡眠障礙不僅未能根治,反而對記憶力等身體機能產生更為嚴重的負面影響。尤其對于老年人群體,濫用“安定”危害更大,長期服藥易引發肌肉松弛,大大增加了跌倒風險。
總而言之,要想有效緩解睡眠障礙,不能過度依賴睡眠產品,而要努力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,提升情緒調節能力。在認知層面,要牢固樹立“睡眠至關重要”的科學觀念;在行為實踐上,積極主動進行自我調節,遵循自然規律與人體生物鐘節律,確保體內生物鐘正常運轉。白天適當限制睡眠時間,將優質睡眠時段留到夜晚,如此才能逐步擺脫失眠困境,重歸優質睡眠懷抱。
寧夏新聞網(www.aqonline.com.cn)版權所有,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或建立鏡像
寧夏日報報業集團 寧夏互聯網新聞中心 Copyright 2000-2012 NXNEWS.NET All Rights Reserved
地址:寧夏銀川市金鳳區宜居路156號 郵編:750001 新聞熱線:0951-5029811 傳真:0951-5029812 合作洽談:0951-6031787